添加收藏 首 页 教 界 专 题 慈 善 法 务 文 摘 图 片 社 会 快 讯 问 答 博 文 菩 提 论 坛 资 讯 新 闻 博 客 聊 天 论 坛


虚云和尚全集

2009年10月首发式
外观扫描
 
出版社:中州古籍出版社
出版日期:2009年10月
定价:360元
现价:288元
装帧:平装
开本:16
规格:9本一套

内容简介 

 
《虚云和尚全集1~9(套装共9册)》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。
虚云和尚是中国近现代禅宗泰斗,对中国近现代佛教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。此次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虚云和尚全集》,由净慧长老主编,历时三年,全书共约一百二十万字,分九册,包括《法语、开示》、《书信》、《文记》、《诗偈》、《规约》、《年谱》、《传记资料》、《追思录》、《杂录》、《影谱》等十个部分。与岑学吕居士原编《法汇》和《年谱》相比,新增内容约有六十多万字。除《传记资料》、《追思录》和《杂录》纯为增补之外,其中,法语新增21则,文记新增50则,诗偈新增200多首,书信新增100则,开示新增110多则,文记新增50多则,规约新增15万余字,年谱增补50余处。另外,本书还共收集了与虚老相关的图片500多幅。应该说,这套全集是目前有关虚云老和尚生平资料最丰富的一个版本。《虚云和尚全集》的公开出版,适逢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之际,亦是对虚云老和尚的最好纪念。
 
目录

序言一/南怀瑾
序言二/方立天
序言三/陈兵
原序一/倓虚
原序二/岑学吕
编纂说明
第一册 《法语》、《开示》
第二册 《书信》、《文记》
第三册 《诗偈》
第四册 《规约》
第五册 《年谱》
第六册 《传记资料》
第七册 《追思录》
第八册 《杂录》
第九册 《影谱》
编后记
 
虚云(?或1840-1959),是中国现代禅宗泰斗、佛门领袖,也是著名的诗僧。祖籍湖南湘乡,生于福建泉州。十九岁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,次年受具足戒。其后,四处行脚名山古刹,参访求道,足迹遍及四川、西康、西藏乃至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等地。为报父母恩,四十三岁时发心朝拜五台山,由普陀山起香,三步一拜,历经三载,备受艰难,终抵五台显通寺。五十六岁时,在扬州高旻寺,因沸水溅手,茶杯落地,而顿断疑根,彻悟本来面目。又在终南山潜修后,赴马来西亚、台湾省等地弘扬佛法。在泰国讲经期间,曾入定九日。后回国在云南弘教十八年,重振鸡足山祝圣寺和昆明云栖寺(华亭寺)。九十岁返鼓山任住持。后又赴广东重建禅宗祖庭,并以百余岁高龄,驻锡江西云居山。1953年被推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。1959年秋圆寂,世寿一百二十,僧腊一百零一。

  虚云和尚一生虔诚奉佛,志大气刚,悲深行苦,百城云水,万里烟霞,“坐历五帝四朝”,“受尽九磨十难”,为法忘身,腊高德劭,堪称佛门一代高僧,千秋典范。

  从历史坐标来看,虚云和尚的以下四大业绩,奠定了他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不朽地位:

  一、兼承五宗。虚云和尚于1892年在妙莲和尚座下受临济宗衣钵,为第四十三世;同时又在耀成和尚座下承曹洞宗法脉,为第四十七世。1932年应请遥接良庆和尚所传法眼宗法脉,为第八世。次年又应允远承兴阳词铎禅师所传沩仰宗法脉,是为第八世。在主持重修云门山大觉禅寺后,又遥承己庵深静禅师的法脉,为云门宗第十二世。虚云一生传承临济,兼弘曹洞,匡扶法眼,延续沩仰,中兴云门,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,承前启后,演衍宗风。

  虚云在融会五宗禅修法门的基础上,主张恪守祖师的“平常日用,皆在道中行”的原则。又强调参话头的重要性,并总结出习禅者参话头的种种偏失,提出纠正的方法(参见《上海禅七开示·初七第四日》、《参禅警语》,净慧编《虚云和尚开示录》,书目文献出版社,1992),使禅宗参话头的功夫更为具体化。

  虚云虽身传禅宗法脉,但也绝不排斥净土、律、天台、华严和密等其他宗派,十分强调各宗不能角力互攻,不得自相摧残,提倡互相扬化,圆融兼通。他多次阐发参禅与念佛的互动关系,终生提倡“老实念佛”。

  二、弘扬佛法。虚云和尚认为宗教的性质是“导引人心,趋于至善,是以移风易俗,补政治之不周”(《劫外余音序》,见岑学吕编《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》合刊本,台湾修元禅院增订重印本,1997)。他认为佛教更是“括哲学、科学、宗教三者,一炉共冶”(《答蒋某问法书》,见同上书),强调佛教以“济度众生,使众生脱苦”(《劫外余音序》,见同上书)为宗旨。虚云在弘扬佛法时,反复强调的重点,一是修心,认为修持唯在修心,一切修法,都是修心。为此他提倡修持者要有长远心、坚固心、勇猛心、惭愧心、忏悔心;要发菩提心,切戒生是非心、生死心、虚妄心。二是因果。虚云认为,佛所说法,“约而言之,则因果二字”(《方便开示·乙未闰三月十一日》,见同上书)。他反复强调世间、出世间都受因果律支配,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,若能明识因果,就会自我警策,就有社会约束。若能时时念及莫造恶业,日日奉行善业,就自然会免遭苦果,而得乐果。

  为了达到弘扬佛法的最佳效果,虚云和尚还十分重视以情动人,他常常“以诗说法”,“以诗度人”。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诗作,为佛法增添光彩。虚云本人也成为与弘一、太虚等人齐名的诗僧。虚云还对诗歌的创作和欣赏发表独到见解,不乏新颖创新之论。虚云在近代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地位,很值得深入总结。

  虚云还把弘扬佛法和研究经典结合起来,以提升讲经说法的高度和力度。他撰有《楞严经玄要》、《法华经略疏》、《遗教经注释》、《圆觉经玄义》、《心经解》等著作,可惜这些著作已散失,使我们难以全面了解虚云在佛学理论上的贡献,实在令人遗憾。

  虚云一生弘法,行踪遍及我国的东南和西南地区、港澳台地区,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,影响广泛而久远。

  三、重建古刹。虚云和尚深感佛教道场废圮,禅门衰微,律教乏闻,乃发愿中兴十方丛林,重建古刹。他一生重建大小寺院庵堂八十余处,兴复六大名刹:云南鸡足山祝圣寺、昆明云栖寺、福建鼓山涌泉寺、广东韶关南华寺、乳源云门大觉寺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。尤为可贵的是,他流血流汗,不畏艰辛重建的每一处道场,在竣工之后,就选一住持负责寺务,自己却悄然隐退,行脚他乡,绝不恋栈。辛劳一生,他自己却没有一椽私筑。其公而无私的崇高精神,令人敬佩!

  虚云和尚为了使寺院宗教生活有章可循,以利僧人修持和僧团建设,在重建古刹的同时,还十分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。在云门山大觉禅寺,虚云就亲自主持制定了《共住规约》、《客堂规约》、《云水堂规约》、《禅堂规约》、《戒堂规约》、《大寮规约》、《浴堂规约》和《大觉农场的组织章程》等,这些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寺院的规范管理,推动了僧团的教制建设。

  四、培养弟子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虚云和尚座下剃度、得法、受戒、受皈依的弟子达百万之众,大多分布在中国大陆、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北美诸国。虚云一手重振祖庭,一手培养僧才,以绍隆佛种,续佛慧命。他分别传嗣了临济、曹洞、沩仰、云门和法眼五宗法脉,现在,所传法嗣及再传法孙,已有三、四世,达数百人之多。其中佼佼者,如本焕、一诚、净慧、传印、佛源等,都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中坚,他们在弘扬佛法、光大宗风方面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  虚云和尚终生严奉戒律,一丝不苟,在对传法弟子耳提面命,多方教诲,严加钳锤时,也特别强调“以戒为本”,严守毗尼。他在南华寺创办了戒律学院,以庄严戒德。他反复强调守戒是崇信佛法、学习佛法的根本,说:“佛法之要,在于三无漏学。三学之中,以戒为本。良以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可自圆成。”(《云居山戒期开示》,见净慧编《虚云和尚开示录》,书目文献出版社,1992)他还尖锐地指出:“受戒容易守戒难,如能于千百人中得一二持戒之人,正法即可久住,佛种即可不灭。”(朱镜宙《我所知道的虚云和尚》,见岑学吕编《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》合刊本,台湾修元禅院增订重印本,1997)真是忠言逆耳,论及到持戒义蕴的极至之处。

  虚云和尚弘扬佛教、为法献身的崇高业绩,足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足迹和特点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,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中国社会急剧变化,动荡不宁,佛门衰落,宗风沦坠。虚云在皈依佛教后,客观上赋予了他振兴佛教的历史重任。“时势造英雄”,英雄推动历史,虚云不负历史使命,如法如理,应时应机,为近现代佛教的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 

迎请法宝请点击:http://item.taobao.com/item.htm?id=10091867958



大藏经研究 世界各国各种佛教大藏经网站 大藏经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佛典宝库

大藏经迎请电话:13031145884(北京)、18988795453(深圳),客务邮箱:179518763@qq.com,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办公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外馆斜街甲1号泰利明苑A座公寓9C、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南路天安国际大厦C座1405单元

Copyright 智慧海书城 2003-2005.All Rights Reserved